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NBG·JIB)前身為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建于1929年的“總理陵園紀念植物園”(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1954年,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了南京中山植物園,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1960年發展成立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定名為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1993年起,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定名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
所(園)占地186公頃,坐落于南京鐘山風景區內,面山臨湖,傍依古城墻。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于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又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游勝地。九十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所(園)已成為一座享譽中外,集科研、科普和游覽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的植物所(園)。
作為我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所(園)以植物資源的收集、引種、保護和利用為目標,主要開展植物分類、藥用植物、經濟植物、觀賞植物、植物化學、植物生態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擁有“國家林業草原暖季型草坪草種質創新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業草原落羽杉屬林木種質創新與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江蘇省植物資源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抗糖尿病藥物篩選技術服務中心”“江蘇省道地藥材種質資源庫”等一批科技平臺,設有植物多樣性與系統演化、藥用植物、果樹、觀賞植物、草業、植物生態與環境、天然產物化學等研究中心,植物遷地保護中心、園藝和科普教育中心以及華東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植物園保存植物12000余種(品種),建成專類植物園(區)27個,擁有館藏植物標本80余萬份。
所(園)為國內外多家學術團體駐會單位,江蘇省植物學會、中國環境學會植物環境與多樣性專業委員會、中國植物學會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等掛靠于所(園),并接受其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所(園)還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中國植物園聯盟主要領導單位之一。所(園)是我國最早加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植物園,為IUCN瀕危植物委員會成員;是國際植物園協會、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委員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的重要成員單位。成功主辦了亞洲史上第一次國際植物園學術討論會、第十一屆國際植物園協會大會及第五屆國際植物園協會亞洲分會暨東亞植物園網絡會議。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所(園)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60多個國家600多個單位保持著種苗、標本和圖書資料的交換關系;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建立了我國第一對國際友好姊妹植物園,該園時任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Peter Raven博士被聘為南京中山植物園名譽主任。同時,還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日本東京大學植物園等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是集植物科學研究、植物資源收集保護、植物園建設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機構。主要承擔江蘇地區植物,尤其是經濟植物(園林綠化植物、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生態修復植物等)的基礎理論、引種馴化、新品種培育與推廣應用和生產、深加工相關技術的研究,促進現代農林業、生物醫藥及城鄉生態建設等領域的科學發展。作為中國生物資源網絡的重要組成單位,承擔華東地區植物資源多樣性調查、搜集、戰略保存和可持續利用研究。植物園作為國家植物園體系的重要成員單位,是國家、省及南京市三級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承擔以提高公眾對植物和環境保護意識為主要內容的科普教育,開展城市園林植物多樣性與現代城市植物生態研究,展示植物園林及景觀建設先進技術,促進城市生態文明發展,為植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制定和涉及植物資源的產業、行業發展等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